1
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
禅最基本的,就是行走的时候专心行走,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。
这也是心理学所说的“活在当下”,它意味着对未来没有无谓的想象和焦虑,对过去没有耿耿于怀的后悔和愤怒,专注于体验当下的生活。
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也发现,完全专注于“手头工作”的人幸福感最高。
2
慢慢地、谨慎地做事
这是训练高度专注力、觉察力的一种方式。只有慢下来,才能把事情分解成一个个更细小的步骤,去了解事情的本质,去创新和优化。
例如,在客厅走一个来回,大概20米,一个正常人慢慢走用不了1分钟,但当你把一步分为十几个步骤,如“抬脚后跟”“脚掌前移”“脚掌触地”等,先在心里作一个标记,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每个细小步骤,短短20米,可以走40分钟。
越是分解,整个过程越需要精神高度集中,开一点点小差,就会走得不对或者走得太快。时间久了,专注力和对走路这件事的觉察度就会提高。
3
彻底完成它
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:要求被试做20件指定的工作,半数工作允许完成,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,不允许完成。
实验发现,一般人对已完成的、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,而对中断了、未完成、未达目标的事情总是耿耿于怀,而且如果有机会,人们倾向于选择继续完成他们停下来的工作。
也就是说,一件事情半途而废,你的注意力永远会留一部分惦念未竟之事,永远无法全身心投入当下。
4
少做
少做的根本在于:
能够明确自己的边界,了解哪些是自己可控的,哪些是不可控的,选择可控制的去做;
能够有明确的价值体系,区分哪些重要、核心、关键,哪些次要、边缘、低价值。
人的精力有限,在重要的地方花心思越多,带来的收益和价值就越大。
5
在事情之间留些空间
如果你急忙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情,不留任何空间,就没时间反思总结。在事情之间留一些空间,也是为接受变化做一个心理缓冲。
生活充满变数,如果我们执着于之前的状态,而不是接受现实,就会增添很多烦恼,将阻碍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。
6
培养一种仪式
培养仪式感是提高效率的捷径。从基督教饭前的祈祷、结婚纪念日,到升旗之前的起立敬礼,仪式感对人们来说,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,告诉自己要认真对待这件事。
同时,它也是一种契约和承诺。很多时候,我们一旦完成了充满仪式感的动作,内心便会暗示“你已做好准备”“你有能力开始下一个阶段”。
这种暗示,能帮我们提升专注力,更全身心投入将要发生的一切。
7
为特定的事情分配好时间
这是训练意志力的一种好方式,能帮助我们不被碎片化的信息打扰。
比如,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、练字、锻炼,或做其他事,哪怕就15分钟,坚持做下去,会慢慢形成新的时间锚点。
有了这些时间锚点,才能慢慢养成自己的节奏感。
有时间节奏感的人更容易掌控时间,不会被繁杂、琐碎的事情打扰,影响那些真正重要的目标达成。
8
花些时间在打坐上
乔布斯200多平米的办公室里,几乎只有一个打坐用的坐垫,他坚持每天打坐,做产品决策前会将相关选择放在一边,通过打坐静心,让自己的直觉来决定、选择。
打坐过程就是冥想的过程,最简单的做法是盘腿坐下,脊柱挺直、肩膀放松,保持身体中正、稳定,找一个舒适的姿势,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。
当各种念头出现时,不要追随,不要执着,也不要评判,不断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面。
打坐能帮我们放空,穿过日常生活的嘈杂、头脑里纷杂的想法,去找到内心的能量,寻找内心的答案。
9
微笑和服务他人
人在紧张时注意范围会变窄,不再注意周边发生的事情,只看到眼前事,容易狭隘。
而微笑能帮助我们打开心胸,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,洞察问题的真实面目。服务他人也是获得灵感和动力的来源之一。
心理学家格雷厄姆•普赖斯特说,如果无法从生活中获取动力和灵感,或者存在抑郁倾向,解决方法是把注意力从自身转向他人,不妨为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甚至社会做点什么。
10
把清洁和烹饪变成冥想
烹饪和清洁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,也是最便捷的修行手段之一。面对那些烦琐的杂务,不妨用冥想方式来完成。
全心全意做这些工作,专注地、慢慢地、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做。
11
思考什么是必须的
《金刚经》说: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,意思是,我们不要满足于了解表面,还要弄清背后的原因、条件、环境,明白了事物的本质,也就有了智慧。
这是创新的过程,不断地探索、试错、在变化里寻找秩序、在现有组合里寻找可变因素,不断明确什么才是最重要的,最终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。
12
简单生活
这跟“断舍离”的理念如出一辙。“拥有即是被拥有”,拥有的物品不断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,拥有越多,消耗越多。去繁就简,把精力留给最重要的事。
同时,对物质的过度占有,会减低我们在体力、心理和财务上的自由度,带来更多焦虑。简单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丢弃那些不需要的东西,并在买每一件东西前,问自己“我是否真正需要它?”
铃木俊隆所提倡的禅学,是专注当下,保持初学者的心。
他认为,“当我们不期待任何事时,才能成为自己”,这也是乔布斯喜爱的那句“求知若饥,虚心若愚”的源头。
本期编辑:王晓晴
版权声明:本文为《生命时报》(微信号:LT0385)原创,未经授权谢绝转载。
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
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
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
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
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
健康路上,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。
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
合作垂询